<strike id="utqkg"><sup id="utqkg"></sup></strike>

    <th id="utqkg"><video id="utqkg"></video></th>

    地址:江蘇金壇市西城路125-1號

    電話:0519-82836081\82838109

    Q Q:346365758

    傳真:0519-82837532

    郵箱:346365758@qq.com

    如何修編家譜---常州金壇蘭陵印務

    日期:2015/7/21 13:37:28 人氣:

    一、序言
     盛世修譜,家譜族譜作為與國家史志、地方史志并稱為重要歷史載體,編修的意義極為重大:
     一、尋根、留本。古人云:“譜諜身之本也。”意思是譜能告訴你,你是誰?你從哪來。人們常說:“我們都是炎黃子孫。”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來,通過修譜追根溯源,你就會知道了你從哪里來。
      人從娘腹中十月懷胎,呱呱落地,在世上幾十年,但總要靜靜地離開人世,古人云:“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生一世死了,連一個名字都沒有留在世上,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孫連祖先是誰都不知道,那不是枉活一生,白活一世,換言而之,你的孩子也就是失去了根本。
      過去和現在,有很多人為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打碑,一者表示后人的孝心,二者是不忘先人,但它又能保藏多外?世代變遷,人為的損壞,年代長久日月的風化,也就失去了樹碑的作用。而幾千年譜書之風,代代相傳”從遠古至歷朝歷代,乃至到今天,先祖的名字流傳至今,著不是修譜的作用嗎?
      樹高千丈,葉落歸根,你的根底在哪里?萬里江水,源起何處?一個人連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豈不負先人養你?修譜,意義重大,一者可以幫你查清你的祖先是誰,讓你的名字與先祖一起流芳千古,二者你如果真的斷線,把你的祖輩、父輩和你一周記載下來,讓你的后人代代相傳,永遠知道你們是他們的先祖,將來和他們一起流芳千古。
      二、清緣、備查。古人云:“子孫不知姓氏所從來,以昧昭穆之序者,禽獸不如也。”意思是說,姓氏是一種血緣關系的標志,人獸之別,就在于他們對于有血緣關系的本族人,有一種生生相息的尋根意識,使這個家庭有強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個人不管漂泊多遠,總是望不了自己的家鄉,因為那里埋葬著他們的祖人。中華民族五千年來,人們有著他自己祖宗的事跡記錄下來傳給后人的習慣,這就是譜,只要有了譜書,凡與族人有關的人和事,譜上都有記載,比如,你要知道本族來由、遠祖世系,可查本族由來。你要知道老、新派別,可查老新語錄。你想給自己的子女取個好名字,你想了解本族先人在各個歷史朝代的功績和對社會的貢獻,一套譜書在手,家族情況都有。
      三、增知、育人。古人云:“養不教,父之過。”幾十年來由于對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觀念的教育,導致現在有很多人沒有家庭觀念和人倫的教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義全無,有老不養,有子不教,嫖娼有余,賭不竭力,吃喝玩樂無度,為官不體恤黎民,饞奢無底,為民不尊師長,橫蠻逆行,用什么教育他們,譜書中很好的教材,家訓族規中規范了本族后人的言行。譜書中收錄了歷代經典,不如,如何立志?如何敬業?如何治學?如何治家?如何做人等等,有很多東西在學校里學不到的。她能很好的陶冶我們的情操鼓舞我們熱愛生活,奮發向上,為國貢獻,為族爭光。
      四、血肉聯情。俗話說:“親不親,故鄉情。”“多個朋友多條路。”在大流通的社會中,在國際一體化世代,人們不可能禁錮封閉。走出家門,走出國門,這是今后人子孫必行之路,通過聯宗族譜,本族同一血脈的同胞更進一步加深了解。一個人走在外,路人(路上隨意向隅的人)不如鄉人(自己家鄉的人),鄉人怎與血肉之情相比。經濟開發中的往來,生死禍福的降臨,人與人之間自然也非常必要相互提攜、幫助,有了譜書,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哪怕相見恨晚,血肉親情一定更好、更深厚。
      五、承前啟后。這里有雙重含義,一是上對先人,二是下對后輩,先人千心萬苦創業,育人,為本族、為社會做出了重要貢獻,不能從我們這一代丟掉,必須通過修譜,為他們立傳,把他們的精神,一代一代的傳下去,作為永久的紀念,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使命。
      對后人來說,我們應該給他們留點什么?是金錢?房屋?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美如玉。”先人只能留給后人知識,精神財富,思想財富,留給他們祖宗的品德,兒孫們才有生財之道,才能發跡萬貫,這些都溶聚在我們的譜書之中,只有把這些留給他們,才能上對得起祖宗,下對得起后人。
      尋根留本,清緣備查,增知育人,血肉聯情,承前啟后。纂修族譜意義如此重大,古時祖先將其高度概括為“敬宗收族”。“敬宗”當然是尊敬祖宗,“收族”,除有不遺漏每一個族人的意思外,更重要的是要在全體族人之中形成一股向心力,團結全體族人,使大家處于同一價值觀念之下。
      家譜編修的時間間隔,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族譜宜三十年一修。
      修譜,是一項系統工程。要修好一次族譜,有四個方面的工作必須做好:一、組織,二、經費,三、編輯,四、制作。
      下面,分別從上述四個方面加一敘述,但愿對大家能有一點點啟發。需要指出的是,我覺得現在缺少一部修譜專論,特別是結合新時代現實的可具操作性的專論。再者,近年來,我接觸了不少新修的族譜,其中存在很多問題,也使我感覺到有必要寫一篇專論,以期規范。當然其中也借鑒了一些來自互聯網的資料,但可以拋磚引玉,與大家共同完善,所以,歡迎大家參與評論,提出意見和建議。
    二、組織(上)
      組織,實際上是組織者和組織實施的統稱,通俗地說,就是由誰來倡議修譜,誰來組織修譜,采取什么樣的措施保證修譜能順利完成。
      解放前,組織修譜的是家族。為著說明家族的概念,我在這里要多費一點篇幅講講家族。
      家族是一個泛指,也同時特指這個家族的權力機關,或曰宗族,或曰祠堂。這個權力機關不一個是一個常設機構,它也許是一個議事機構,以祠堂作為議事地點(辦公地點),由族長召集,各房份代表和知名人士參加的一個非常設議事機構。
      家族一般都有固定資產和流動資金。固定資產一般是田產、林產、塘產和房產。而流動資金的來源則是固定資產所產生的收益(如田租、房租)以及族人的捐獻。所以,家族是有一定經濟來源和收入的。它的支出主要是辦公費用(維持宗族祠堂的正常運轉)、祭祀、修譜、資助品學兼優但家境貧寒的子弟上學等等。
      家族的職責是處理和協調全族之內的宗族事務,族長的權威是很高的。家族的權力很大,有時甚至兼具司法機關的一些職能,對族人的不良行為有處置權,最嚴厲的甚至可以處其死刑,如沉潭、火焚、窖閉等都是很嚴厲和殘酷的。行政司法機關對此亦不干預,因為家族的這些行為維護的是封建的等級制和倫理道德,而這些倫理道德在當時是主流的意識形態,它對維護社會穩定,提倡中華民族傳統文明有著積極的意義。但家族所奉行的畢竟是封建倫理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它扼殺了人的創造性,岐視婦女,從根本上維護婦女對男人的從屬性質。對于這些,無論政治家還是文學家早有足夠的評論,我則不必多言。
      修譜一般有倡修。倡修者或為族長,更多的是在政治、經濟上有一定發言權的杰出人士,也有對宗族事務非常熱心的人。既有人倡議,家族就開始組織:不外是召開各房份代表會議,籌措經費,確定編輯班子,印刷班子等等,然后是調查、編輯、匯總、成稿、印刷。譜成之后,一般都要大擺宴席進行慶祝,全族人參加,稱之“做譜酒”。
      應該指出的是,舊時修一次譜,花費是非常巨大的,有些家族就是因為修了一次譜而傾盡族產,甚至舉債。
      上面說的是往事。
      新中國成立后,因為反對宗族主義,也為著社會安定,更因為意識形態的根本性變化,宗族和修譜一直是被政府嚴禁的,不但不能修譜,舊的家譜還在抄、燒之列。很多人為保存一部家譜,費的心思,擔的風險已非現在的年輕人可以想象。
      重起修譜風潮是臺灣開放老兵赴大陸探親政策之后,臺灣人回來后,很重視家譜,也從資金上給予大力支持,這就使修譜有了必要性和可能性,政府在政治上的不斷開明,學術界以族譜作為研究資料等因素,亦造成了政府對修譜“不提倡,不反對”的局面,于是,各族修譜之風潮驟起,這一時間,在198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達到頂峰。

    三、組織(下)
     新的時代必然有新的特點,現在,宗族已無實存的機構,那么如何組織修譜呢?
      依然得有倡修。每一件事的緣起總得有熱心的人提議。我粗略作了一個總結,現在的倡修者,首先是宗族事務的熱心者居多,其次是本族中德高望重的長者,然后是經濟較富裕和在政界有一定影響力的族人。
      既然已經有人倡議,召開籌備會議就顯得很有必要了。參加籌備會議的人員一定要具有代表性,首先是各房各份要有代表,其次是各地要有代表,再次是注意吸收各屆的知名人士,尤以政、經為重。
      籌備會議要產生的成果應該是二項:第一,統一思想,確定族譜一定要修;第二,成立纂修族譜委員會(理事會),選舉負責人。這個委員會(理事會)就是此次修譜的組織者。
      委員會(理事會)的負責人,或曰主任,或曰理事長,舉足輕重,他應該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輩份高,說話比較有影響。這里一般有二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這位長者本身工作能力就比較強,那么,由他負責班子的工作是很適宜的。還有一種情況,這位長者雖然輩份高,全族人也很尊敬他,也非得選他為主任(理事長)不可,但他的身體狀況、工作能力、知識水平似乎不能勝任這個工作,這個時候可以考慮選舉一位工作能力很強的執行主任(理事長),由他來做實際工作,這樣,既照顧到了情緒,工作也有人抓了。
      修譜班子確定了以后,必然是要定期或不定期地開會議事了。主要的任務有以下幾項:第一,確定以主編為首的編輯班子;第二,籌措經費,并確定開支范圍和標準;第三,組織協調普查工作;第四,組織審查族譜草稿;第五,印刷;第六,發譜,并組織慶;顒。
      在日常組織管理之中,組織者會遇到很多困難和很多意想不到的情況,如經費不足,如尋根不順利,如有族人不愿意參加修譜……凡此種種,需要組織者以熱心、細心、耐心和高超的工作藝術,良好的協調能力去解決。
      在修譜的組織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二件事:首先是籌款,因為這是修譜的基礎和最重要的保證,這一點,我會在下一部分有詳細論述;其次是協調,因為修譜委員會(理事會)的成員來自不同地區,各自的地位、身份、能力、性格、審美觀、文化程度、熱情等各個方面有很大的差異,全族的應修人員認識水平也不一,這需要負責人首先要團結、協調好修譜班子,然后依靠全體族人,以自身的熱情帶動整個班子和全體族人的熱情,修譜才會善始善終。
      修譜的最終成果是編纂出族譜。所以,組織者最關注的莫過于編輯,為此,組織者要盡全力支持和配合編輯的工作,尊重編輯,不干涉他們的工作,盡量為編輯們特別是主編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

    四、經費收支
      之所以先說開支,是因為大家要清楚修一次譜大概要花多少錢,據此來做一個預算,從而為籌措經費提供依據。
      經費問題含有三重意思:經費的籌措、經費的開支、經費的管理。
    一、經費開支。
      修譜當然要花錢,開支的范圍大致有以下幾項:
     。、印刷費。主要是印刷族譜的費用,這是修譜中最大的一項開支。
     。、辦公費。包括修譜委員會(理事會)日常開支、打印費、宣傳費、通訊費、水電費等。
     。、差旅費。主要是外調人員赴外調查族人基本情況和編輯出外查詢資料所發生的費用。
     。、伙食費。主要是倡議修譜、集中議事和發譜、祭祖時聚餐的開支。
     。、人員工資。這項開支可有可無,主要是看大家議事時怎樣決定,如果大家認為為修譜是對宗族盡愛心,無需報酬,這項費用即可不支出。它主要包括支付給修譜委員會(理事會)成員、編輯、普查員等的報酬。
     。、其他。
    二、經費來源
        經費從哪里來?不外以下幾個方面:
     。、捐助。這是修譜的最大經濟來源。捐助者當然大都是本族中經濟比較富裕的。各族修譜總會有少數幾個熱心的族人首先站出來捐款,組織者要注意對這種行為給予足夠的表揚和鼓勵,樹其為榜樣,大力宣傳。然后在此基礎上對全體族人的經濟狀況進行摸底,這個底一般是好摸的,因為修譜委員會(理事會)的成員本就是各地、各房份的代表組成的,他們當然會熟悉本地、本房份族人的經濟狀況。擬出一份經濟狀況較好的族人名單,然后發請柬召集他們開會,鼓勵他們為宗族獻愛心,為此次修譜伸出熱忱的雙手。開這樣的會,要注意策略和方法。首先,受邀請者一般都是經濟比較富裕,有一定社會地位的族人,所以,接待要熱情、周到,但不能奢華;其次,會前要與幾個比較有影響力的受邀者充分溝通,請他們作一些宣傳,多講鼓動的話,而且,要求他們捐款的數目盡量大一點,以此來帶動全體受邀者;再次是要大力宣傳和贊揚捐款的族人的善舉,人家給了你錢,你要盡量給人家以名。
     。、人丁費。委員會(理事會)可以開會議一個標準,規定凡為入譜對象的族人每人繳納一定的費用。標準不宜高,以每人5-20元為妥,也可以分出男丁、女丁不同的標準,如果捐款的數目比較大,足以支付修譜的開支,這項收費當然可以不收。
     。、售譜收入。即向族人征訂族譜,擬定一個價格出售。應該注意的是要鼓勵各家各戶都擁著族譜,所以,價格要大大低于印刷的成本價。也同樣,如果捐款的數目比較大,則可改為每戶免費發放。
    三、經費管理
        從上述的收支來看,經費的籌措應本著度支量收的原則。在資金的管理和使用上,一定要有嚴格的規章制度和財務紀律,完善開支計劃、經手、審核、審批幾道程序,定期公開明細帳目,讓全體族人和捐款者放心。有些地方的修譜就是因為發生了收入不入帳、不按規定開支、不公開帳目等行為,從而導致族人有意見,以至修族中途夭折的事情發生。
      修譜結束之后,通過決算,經費一般都有盈余。這批錢數量不一,各族也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大致如下:
     。、設立“助學基金”、“敬老基金”、“濟貧基金”等;
     。、修祠堂、修祖墳、祭祖;
     。、追加修譜人員報酬。

    五、體例和格式
      一、族譜大致有二種體例:歐體和蘇體。
      二種體例,并無原則上的區別,只是齒錄編排上有所不同。
      歐體適合于房份較多,人口較多的情況。它的原則是“五世一提”,具體做法是,在齒錄前畫出世系圖,以備檢索。然后在編排齒錄時,根據房份支派,將某房的某一支派五代安排為一個段落,編完了這一支,再編另一支的五代,編寫了這五代,再編下一個五代,以此類推。
      蘇體適合于房份不多,人口較少的情況。它的原則是“一輩一輩”。具體做法是:從第一世起,將所有同一字輩的人先后排列,再第二世、第三世……以此類推。
      二種體例,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歐體,使人對自己的近親的了解比較明了,蘇體對自己的同輩的了解比較明了。我曾經作了比較,認為現在修譜,采用蘇體為宜,但在采用蘇體的同時,也應注意吸收歐體的長處,可以在齒錄編排時詳細注明房份支系,可以起到合二為一,優勢互補的效果。
      無論歐體還是蘇體,強化檢索系統是關鍵。編輯應在族譜的目錄、書眉等地方詳加標注,使閱讀者能順利地找到他所需要的資料。
     。、格式
      族譜的格式應符合現代漢語的要求。
      首先在印刷上,可采用簡化字橫排,當然,如需照顧海外特別是臺港澳族人的習慣,經過眾族商議同意,也可采用豎排、繁體字,其次,語言、語法、標點符號也應符合現代漢語的規范。當然,隨著現代印刷技術的發展,也可以采用兩種版本并行,甚至再加上電子版三種版本通用,都已經成為可能。
        其次還有版式和印刷方法的問題,我比較傾向于用宣紙線裝,但對現代印刷的樣式同樣不予排斥。

    六、編輯步驟
     修譜重點是編輯,關鍵也是編輯。
      編輯應該是有一個班子的:主編一人,副主編若干,編輯若干。擔任編輯,特別是擔任主編的人,應該在古漢語、文筆、民間習俗方面有一定的基礎。
      主編是編輯的核心,他應該負責全盤編輯工作,對各位編輯作出分工,對整本譜要構思一個整體思路,制定一個完整的計劃和一個切實可行的工作步驟。
     1、通讀老譜。首先要對老譜,特別是上一屆老譜要仔細地閱讀,摸清楚老譜的格式、風格,對本族的歷史源流和支派世系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繪制世系圖。也就是將上一屆老譜上所載的人員按輩份全部畫到紙上,一輩一輩用線連起來。這項工作比較浩繁,但也很重要。因為你只有畫完了世系圖你才可能對老譜所載人員的房份、輩份有一個清晰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你在普查時不會遺漏人員。
      畫圖用的是一卷很大的繪圖紙,畫很多橫線分若干格(老譜有多少輩就分多少格),每格(橫行)都寫上這樣的字輩;小方框中左邊的字表示譜名,如“傳森”、“家俊”;右邊是字或名,比如“家俊”,字“彥堂”;方框后括號內的“傳森3”,表示“家俊”是“普蕃”的第三子。把這些名字連結起來,就是一輩一輩。畫好了整個圖后,在普查現有人口時,心中就很清晰了,比如你要求普查員去家俊家……以后在編排齒錄時,也不會發生次序上的顛倒。
     。、普查。普查就是將上一次修譜還在世的族人、上次修譜后到本次修譜時出生的族人進行全面細致的調查。普查包括哪些內容呢?下面是我設計的一張普查表格(點擊閱讀):
      長豐林氏族譜編修人口信息表
    普查中,不是每項內容都是必填的,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行的“譜名”,普查對象如果是老譜已載人員,當然應該填寫,如果是老譜之后出生的人員,就不能填寫,譜名待普查結束后統一安取。
     。、整理普查資料。根據每一份普查表,撰寫每位族人的條文。
      在整理普查資料時,要注意為族人安取譜名。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獨特的字輩,同一輩份的人取一個相同的字以示標志。這些作為輩份的字,連起來一般都是一首詩或格言警句。依照字輩取的名字,叫做“譜名”。
      每個人出生之后,父母都會為你取一個名字,或乳名,或長大以后的學名,這個名字也是你在日常工作當中的標志。每個人的名字或體現了父母的意志和審美觀,或體現了自己的審美觀,五花八門,各式各樣,如果僅僅根據這些名字,你無法判斷同族中人的輩份,所以,譜名便應運而生了。具體的做法是:同一輩份取這個相同的字,另用一個不同字組成譜名,他日常使用的名字作為名或字。
      譜名應由主編統一安取,這樣就不會發生重復的現象。當然,有些人向主編提出他希望取一個什么樣的譜名,只要不重名,不發生沖突,一般主編是可以滿足他的這種要求的。
      還有另外一種情況,有些人出生后取的名字,本就是依據字輩來取,那么,取的人多了,就會發生重名的現象。比如我族“家”字輩,取“家有”的有十幾個人,他們也沒有別的名字。在修譜時,你又不能改他的名字,那怎么辦呢?一般遇到這種情況,就要采用同音字替代,替代的原則是老譜已取的不改,改動修老譜時還未出生的,同樣都是在修老譜之后自取同一名字的,改年輕的,不改年長的,以此類推。
     。、確定老譜內容的取舍范圍。解放前的老譜一般有序言、歷次修譜序言、歷次修譜人員名單、家規家訓、墳山圖、祠堂圖、祀儀祀規、歷史資料、藝文、跋、后記、世系(即人口資料)等等,各族各次修譜不盡相同,但大致如此。老譜的這些內容可以不全部錄入新譜,孰留孰舍,主編要有一個基本態度,然后提交修譜委員會(理事會)討論決定。
     。、整理老譜內容。老譜內各篇文章,全部是豎排、繁體字,沒有標點符號,已經不能適應現代人的閱讀習慣。我們要將決定留下來的所有文章進行整理:繁變簡,加注標點符號,改正其中的錯別字、異體字。
     。、搜集資料,撰寫源流考。每族都有自己獨特的世系源流,主編應根據老譜所載源流,搜集和參考近代本氏源流的研究成果,盡量將本族的世系源流考證詳細和清楚,可單獨成文,亦可列入序言之中。
     。、撰寫《序言》。每次修譜都有一篇序言,序言很重要,它幾乎是一部譜的象征和門面,它反映了該次修譜的指導思想和價值觀念。序言撰寫者一般是主編,但也可以請本族德高望重或學識淵博的人士撰寫。
     。、編定所有內容,初成文稿。編排的次序名不相同,但大致如下:序言(這是一定要放在最前面的),歷次修譜序言,源流考證,本次及歷史修譜人員名單和基本情況,捐款人名單及金額,凡例,歷史資料、字輩排行、齒錄、藝文、跋、后記、附注。
      10、審稿。審稿一般由修譜委員會(理事會)召集組織,邀請相關人員對草稿進行審核,一旦審核通過,即可定稿。
      11、印刷發譜。
      上述是編輯的基本工作流程及內容。當然,各族都有自己不盡相同的情況,當然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決定工作順序及內容。上述的工作步驟也可同時進行,次序也可顛倒,并無成規。
    七、世系編錄
      世系本來是一個書面語言,在有些族譜中也叫“齒錄”,在族譜中,指的是人口資料。
      世系是族譜的核心,我們修譜就是要記錄每一位族人的基本情況。那么齒錄應該包括哪些內容?撰寫格式應該是怎樣的呢?以我的家世舉例說明:
      例一:
      十三世
      玉云三子
      傳森 字養和。民國十五年(公元1927年)八月十七日寅時生,一九七二年(乙卯)十二月十八日亥時歿。葬林家大灣祖塋甲山庚向。
      配李家美 羅塘鄉李大公女。民國十六年(公元1928年)九月二十日吉時生,一九九一年)六月初六日未時歿。合葬林家大灣祖塋甲山庚向。
      子三:家傳、家昌、家俊
      女二:家華,適羅塘鄉岳崗村姚繼全,生二子興林、興軍,女一興芹;家珍,適義井鄉義井村葛子清,生子一玉鎖,女二德霞、德群。
      這是家父的世系。第一欄“十三世”是“傳”字輩編號;第二欄“玉云三子”表示傳森是玉云的第三個兒子,說明“身之所出”;第三欄“傳森”是他本人的譜名;第四欄是基本情況,其中包括他的字(實際上就是日常大家稱呼他的名字)、生卒時間、葬所志向,關于生卒時間的紀年方法,有廟號、公元、干支,老譜中只有廟號和干支,我們現在一定要加上公元,三種紀年方法可以一并使用,以便相互對照。
      第二行,是家母的齒錄。第二欄“配”,表示這是傳森的妻子。應該注意,不是所有的妻子都稱“配”,“配”只指那些已經去世且沒有改嫁的妻子,如果修譜時妻子還在世,叫“娶”,已經改嫁或離婚、出走的也叫“娶”;
      第三欄是家母的姓名,叫李家美;
      第四欄,首先是家母的基本情況,與男丁不同的是,外娶媳婦首先要注明她的父親姓名和娘家所在地,以示根源和尊敬,然后同樣是生卒時間、葬所志向。其次,在妻子之后,列出子女。比如家父和家母育有三子兩女。因為男丁還要在后面列舉世系,這里從簡,然后是女兒,首先要寫清楚女兒的名字,然后是注明她出嫁給了誰?生了幾個孩子,叫什么。
      上述例子,基本上說明了世系的撰寫原則、格式、內容。綜合一下,用文字表達于下:
      1、譜名之左,用小字標明“某人第幾子”,說明身之所出;
      2、譜名用黑體字標明,另行小字說明如下內容:①字、號,②畢業院校、學歷、職稱、職務、簡歷,③生、歿時間,④葬所向志;
      3、配偶之左,用小字標明“配”、“娶”,說明婚姻狀況,配偶姓名用黑體字標明,與夫并列。另行小字說明如下內容:①某地某公之女,②畢業院校、學歷、職稱、職務、簡歷,③生、歿時間,④葬所向志。如果已離婚或改嫁,亦說明清楚;
      4、于母之后,注明子女。如某人有數偶,并各有子女,則子女各隨母后。子女“夭”或“殤”,在其后加括號注明,不再撰寫其齒錄。子女出繼,則在此子女之后加括號注明“出為XX嗣”,子女受繼于人,亦在此子女之后加括號注明“撫XX第幾子為嗣”;
      5、無子,以女兒入贅外姓為嗣,符合現行《婚姻法》之規定,應視為本族之人,在其譜名之左,注明“XX贅婿”,下仍用小字注明其原本姓名、籍貫。其子女,如隨母姓,理屬我族,如隨父姓,亦在其母之后注明其姓名,但不另撰其齒錄。八、女兒能否入譜
      這是一個由于實施計劃生育政策帶來家譜編修的問題。
      女兒能否入譜,并不是指女兒可不可以修入族譜(歷代修譜,女兒本就記錄在內了),而是指女兒能不能夠作為本族的傳承之人。
      之所以說這是計劃生育政策帶來的一個問題,因為這在以前并不成為問題。某人無子只有女兒,他當然算是“絕代”了,但這種情況不多,因為過去生育子女不受限制,而且,一定繼續生,到生了兒子為止,“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你不要以為這個無后是沒有后代,它特指沒有兒子。
      沒有兒子,意味著斷了香火,不能以子傳子,子子孫孫了。
      從1970年代,特別是1980年代,政府開始推行的計劃生育政策作為一項基本國策被強制推行,特別是在城市,一對夫婦只能生育一個孩子,這樣獨女戶的情況就多了起來。我本人就只有一個女兒,估計這輩子也不準備要兒子了。
      也正因為如此,很多人,特別是只有女兒的人就提出,女兒也可以作為傳承之人。
      我的看法是,盡管無奈,盡管可以理解,但還是不能一概而論。我的意思是說,要看族人的反應和其本人的意愿,這一點要在凡例中說明清楚,作為一條制度規定下來,要行都行,一視同仁。我們林氏家族在修編族譜時采用的辦法是:在女兒的齒錄中載明女婿的相關信息,再載入所生子女的姓名、性別等信息,對其第二代以下暫不延伸登載,廣大族人普遍接受。
      族譜說到底,是父親氏族的一個產物,在過去,它有它一定的規則和標準,但并不一定只能是以子傳子,子子孫孫。這倒不是歧視婦女、男女不平等的問題,而是按照傳統的宗法制度只能如此。反過來如果現在是母系社會,你也只能采取以女傳女的標準,不然的話就會亂。我曾經研讀過一本《韓氏女譜》就是如此,也就是說,你只能采用一個標準。
      打個比方,某人只有一個女兒,女兒當然可以隨父姓,也可以隨母姓,但在一些家族,譜名只能隨父姓。她長大以后要結婚,結婚之后要生孩子。如果這個人堅持要將女兒、女婿、外孫修入自己的族譜,那他的這個外甥是不是應該改姓?你要求改姓,他的爸爸、爺爺會同意嗎?再如果到時候女婿的家族也要修譜,那她的女婿和外孫修不修?
      所以,女兒入譜的問題不是沒有辦法。有一種情況就是可以變通的。那就是如果女兒、女婿育有二子,他同意一個隨父姓,一個隨母姓,或者雖只有一個兒子,但他們同意隨母親姓,那么這個時候就可以采用入贅的方式敘其齒錄了。但如果計劃生育政策不放松,這種情況也會很少出現。換句話說,過去出現過繼或領養的情況也是存在的,就是采取了這種方法處理的,比如李鴻章原本應該姓許,但他的祖父改為李姓,他自然也就不再姓許了。
      組織、經費、編輯只是修譜的三個不同側面,其實緊密相連,合為一體的,不應人為割裂。我從這三個方面分而論之,是為了思路更清晰。

    九、舊譜價值的發掘
     老譜資料的利用要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經考證、比較和多方論證后才能定奪。藍本不一定毫無差錯,但它相對于其他舊譜的可信度大,且其缺憾,可據他譜補正,使之完善后達到可信。這種補正了的可信藍本譜,則可定為修新譜的依據范本。范本的確立,其最大優越性在于可避免修譜過程中出現一系多說的“多中心”弊端。如有不慎,這種“多中心”會毀了宗譜“一脈相承”的根本原則。評論譜牒編修質量的優劣、價值之高低,主要抓住以下幾點:
     。、首先要讀譜的序文,且要讀懂、讀明白,譜序可稱之謂整部譜內容的高度概括和文字精華,它起到承上啟后的引導紐帶作用,更是對組成譜系脈絡精髓的畫龍點睛。
     定譜系編纂的質量、體例規范與否,其首要標準,是譜內必須要有創譜之序和隨后歷次續修的譜序,且基本完整。這是評定某譜價值的最重要條件之一。
     。、如何識別譜序的真偽
      新譜或創譜的成譜年代,皆在譜序中得到反映。故對序文的年代(朝代)與撰文者的身份頭銜(職位、職稱、學位),及其古代籍貫(地名)等是否符合史實;該序文是獨創原文,還是移花接木式的,或經人修改過的,甚至是偽托的“假貨”等情況,務必考證澄清。
     。、譜序和譜系(主要是世系)是否一致世系是宗譜最重要的內容,檢查序文所述族源與始遷祖的關系、從何地遷到何地的過程、遷徙原因等情況,是否清晰明白,還是含糊搪塞一帶而過,是檢驗“序譜合一”與否的首要一環。序譜合者,是“真貨”;反之,則可稱“冒牌貨”。還要檢查世系主要人物的姓名、頭銜和籍貫等是否符合史實。
     。、無序文的譜牒,既不符規范,也不合基本要求,存疑不可信;只見掛線圖(表),而無人物生卒年月和事跡相對應的文字記載的譜,不可信;祖源不明的譜和迄至明代中葉甚或清初,在查考最早家譜無著落情況下匆促創編的譜(占相當比例),不可盡信;既無序文又無文字記述的譜,更難置信。
     。、牢牢把握住“年代、朝代、血緣世序”三關不松手這三關,是互為制約的關系。如考某譜世系排列次序的正確與否,就要看其年代、朝代、世序三者對應關系是否合理或基本合理,三者對應合理,則正確;反之,則完全錯誤或基本錯誤。
     。、抓住“三十年為一世”(《說文解字》)這個年限準則。世系中若超過兩世(兩代)以上均相差50年以上或不到20年者,必有蹊蹺,這就要花大力氣考證,以確定該譜的真實性了。
     。、掌握創譜年代距始遷祖入遷之年的年差規律族人剛遷徙到某地定居時,以立足于生活穩定為主,是不會考慮修譜的。一般情況下,只有當族人繁衍五代或五代以上百年以后,并有人取得一定的業績時,才會考慮建宗祠和編修家譜。所以,始遷祖一代是不可能修譜的,遷徙當年更不可能修譜。
      總之,年代久遠且規范可信的家譜,其價值就高;雖年代久但不可靠、不可信者,當無價值。故價值之高低,全在譜牒真偽與規范可信度之高低。而且這種價值和可信度,往往取決于文字譜的序文真偽和世系次序正確與否還有如世系中常見的攀附盛名或自行遵奉心理現象導致的錯接祖源或祖孫次序錯亂等等情況,亦應及時識別考辨后加以修正,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十、排版和制作
     宗譜是很嚴肅、規范的紙質載體,目前續修新譜均采用宣紙印刷和豎式排版裝訂法。在這一形式上,基本與古譜無太大差別,較好地保留了古譜的傳統格局和莊重、質樸、典雅的譜碟外觀印象。這對譜牒文化的傳承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在譜牒印前設計過程中問題較多,嚴重影響了新譜質量和降低了新譜的文化內涵,甚為可惜。由于工作關系,筆者鑒賞過周邊地區不少續修的新譜,認為在印前設計中出現的諸多問題需引起各續修新譜宗族的充分關注和重視,這對提高本宗族新譜質量有百利而無一弊。
        一、譜籍尺寸的確定
      宗譜既為嚴肅、規范的宗族歷史典籍,因此在其尺寸的確定上應遵循嚴肅、莊重的原則,把握好書高和書寬的最佳比例,即所謂的“黃金分割線”,達到最為適宜、舒服的視覺效果,而目前有一部分宗譜在書高和書寬的比例上、隨意性較大,造成兩種情況,一是書寬尺寸過窄,印制成長條形,二是書寬太闊,近似于正方形,這兩種情形只適宜于休閑讀物,其隨意無妨,但對宗譜來說是不嚴肅、不莊重的外觀表現。
        二、譜牒牌記的印刷
      古籍古譜一般在封面以下第一頁(即扉頁)正面印書名,反面印牌記。牌記內容為本書的出書地點,印刷單位,印制時間等?催^牌記即對本書除內容以外的情況一目了然,有利于以后對該版本的鑒別,并有利于該書收藏傳世的登記。但在現有續修新譜中大部分沒有扉頁牌記的印刷安排。甚至全譜中找不到該譜的成譜日期,只能從“序文”的落款日期來推算,不能不說是一個缺憾。
        三、版口、版心的設計和運用
      版口、版心、魚尾、四周單邊、雙邊等是古籍印前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籍的主要特征之一。一般古籍印制單位對此設計較為規范和統一,但也有為數不多的現有續修新譜在這方面設計得似像非像,有的甚至圖省事而不印制版口或版心,造成內容查找的困難和排列的混亂,有的版面頁碼和內文頁碼不一致,張冠李戴,錯碼亂頁,很不嚴肅。
        四、字體的應用和排版
      一部宗譜一般要運用到四到五種字體和六種左右字號,用于區別、分隔從譜名到內容、譜序到譜文、標題到落款等,從而達到大小有別、前后有隔、虛實有分、起止有序的要求,使人觀之有賞心悅目的整體效果。但現有大部分續修宗譜在這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問題。
      一是字體的運用:主要表現在譜序文字的應用上。譜序是譜之精髓和靈魂,最好采用毛筆手寫行楷、行草。正楷字體,通過影印版的形式印刷,如沒有這方面條件而采用電腦字庫,則用大標宋、正楷、隸書為標題,以仿宋、行楷、行草、正楷為序文較妥。而目前有的譜序通篇用魏碑、新魏、隸體作為全文字體,有的甚至使用大黑體為序文全文的字體,黑壓壓、沉甸甸的一大片,蠻重壓抑之感頓負雙肩,完全失去使用宣紙的意義,失去了譜牒古籍的傳統文化內涵。
      二是排版的不規范。出現天齊地不整,標點在額首,字距不統一,疏密無定律的凌亂幅面,有的甚至出現半句話后,下半行空格另起行和中間開天窗的嚴重失誤,三是在字號大小的安排上,出現字體的題小文大,承小繼大、上款小下款大的無序無規現象。

    十一、裝訂和排序
      目前各宗族在續修的新譜中,均將資助修譜全無較大者的個人和其家屬、企業等照片印制成彩頁,并裝訂在譜首,照片的形式有個人照、辦公照、全家福、生活照、休閑照、企業照、產品照等。筆者認為,資助修譜功德無量,當予表彰并存照傳后,但男女老少、壓在歷屆修譜譜序和先祖像贊前,似乎不妥。為妥善解決這一問題,筆者建議可將資助者照和其家屬照、企業照、編修委成員照,修譜過程中各次活動場景照(籌備會、匯報會等)、頒譜儀式、祭祖儀式等重大活動照,配上適當文字后,單獨裝訂成一冊。同時還可將本宗族文人的書法、畫、篆刻、詩文、楹聯等作品照片印制在內,圖文并茂,一定能起到為正譜增色之效果,同時避免了照片壓主、壓祖之現象。以上這些問題在宗譜中出現,降低了整部譜的質量、品位和文化內涵。
        當然這些問題的產生,主要是宗譜印刷單位在印前設計上的錯誤,而作為續修編委會,未能在樣譜中發現問題,或者未曾認真審校、討論,并提出修改意見,也是造成這些問題在譜中產生的原因之一。一部續修的家譜,承載著這本宗族全體族人對祖先的敬仰與緬懷,承載著對后人的希冀與期望。其間花費了大量的人力,全體續修委成員幾年的心血和努力。大量的經費,少則幾萬,多則十余萬,甚至幾十萬。努力和投入終于修成正果,而僅在印前設計的要求上,在對樣譜的核審過程中未能嚴格把關、造成無法彌補之暇疵,真可謂是永久的遺憾。
    十二、校對與修改
     當前,修譜事業如雨后春筍,欣欣向榮。修譜者多數是退休人員,半路出家,不懂譜事,晚年奉獻,“老來學皮匠,一學就像樣”,任勞任怨,精神可嘉,功不可沒。但是,成績的后面還存在一些錯誤缺點,值得注意。特別是校對失誤與繁簡字體互換,有些譜改繁為簡,有些譜改簡為繁,錯訛百出,不可卒讀。茲據2003年出版的三部新譜為例,文字錯訛,舉例如下:
      一、屬于繁簡字體互換造成錯誤的。如“西瀛裏”、“八潭裏”,此處“里”為地名,與里程、里弄、里社、幾里路之“里”,原本如此,讀音平聲。翻成“裏”(裡)外之“裏”,可簡化為“里”,假借,讀仄聲。地名“里”,不能翻成“裏”。
      如“歲次辛醜”,地支“子丑寅卯”之“丑”,原本如此,無繁簡之別,今某譜以“醜”代“丑”,“牛頭不對馬嘴”,但“醜”可以簡化為“丑”。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原本如此,不應更改。以“醜”為“丑”,以“晨”為“辰”,以“伸”為“申”,以“炳”為“丙”,以“賡”為“庚”,錯到爪哇國里去了。天干地支只有形似誤寫:“戊、戌、戍”,“己巳已”。
      如“某公云”,“云”指“說”,無繁簡之別,今某譜改“云”為“雲”,錯了。而“雲”可簡化為“云”。“理發”誤翻成“理發”;“元宵”誤翻成“元霄”;趙松雪之“松”誤翻成“鬆”;“青出于藍”之“藍”誤翻成“蘭花”之“蘭”。如此等等,弄巧成拙,真是“畫虎不成反類犬”。凡舊譜除個別字確有錯訛應予校正外,千萬別把繁簡字體互翻,令人啼笑皆非。修譜者多數為受過中等以上教育的退休教師或干部,從此點可見我國學校教育忽視文字知識教學的程度令人吃驚!
      二、屬于校對失誤的甚多,如“録”誤為“祿”,“顓頊”誤為“顓項”,“嬴”為“贏”,“壩”誤為“埧”,“甌北”誤為“鷗北”,“詔曰”誤為“若曰”,“英國牛津大學”誤為“美國牛津大學”,校對失誤之多,不可輕視。
      為此,建議新譜重新校對一遍,列出勘誤表,印發領譜者,粘附譜內,供今后修譜時改正。正在修纂的繁簡字體互換千萬慎重,特別是人名、地名不要隨意改動,避免出現“西瀛裏”、“趙鬆雪”之類的笑話。繁簡字體互換有疑義的應多多請教內行,不恥下問,別自作聰明,貽誤后代。
     

    十三、結構及內容
     明代中后期是中國家譜體例演變與內容更新的一個重要分水嶺,以下摘錄了一套家譜的七大主要內容。
    一 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來源與變遷,中國人的姓氏淵源大多很為古老,假若沒有古書或舊譜的記載,后人就很難考究得清楚。從一姓到一國一家,不能不知曉自己根源來自何處,認清自己的姓氏來源,每套《家譜》都詳細介紹了自己姓氏源流,這樣才能世世代代承繼,也能將族系根緣流傳千百年。
      中國姓氏在經過歷史不斷演變,如:戰亂,遷移,改朝換代,以及避諱改姓、避難改姓、復姓改為單姓等,姓氏變得更為復雜,其真正的出處、源頭就更需要詳細考證了,《家譜》中有詳細記載。
      封建時代,許多姓氏為了抬高自己的門第和郡望,習慣于與名人扯上關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卻不知道,這影響了血緣的純正和確實性,后人不可不慎。
      《家譜》中有“敘本系、述始封”的傳統,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別親疏”以及考訂姓氏源流!都易V》均有記載姓氏的一章,以敘述家族得姓的來源,或是家族因某種原因改姓的歷史。所以《家譜》中的姓氏源流就變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統的證明文獻
    二 堂號
      堂號是一個姓氏的特殊標識,它能顯示姓氏發源的地緣關系。在家譜中,堂號具有聯系姓氏與宗族關系的意義,也是后代尋根問祖的重要線索之一。
      堂號名稱一般取自于郡號名或為紀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創。
      一般來說,堂號多取自于郡號名,郡是秦、漢時期對行政區域的建置, 郡號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諸侯國名,地方府、州、縣名。隨著姓氏家族的發展壯大,就出現了以各姓氏名門望族發祥地的郡名作為郡號的由來。
      大家族日久人眾,或是遇至天災連年之時,族人就會因遷徙流離,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總堂號”之下, 再加入“分堂號”名稱的方法。 “總堂號”代表家族(姓氏)的發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號”則是族人遷徙至新地,成為當地有名望家族后,以該地的郡號作為堂號,“總堂號”和“分堂號”統稱為“郡望”。
      因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為自己家族的郡號,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為一個堂號的現象。例如:王,胡這兩個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堂號名稱的另一出處:自創堂號,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號,該堂號名稱一為有別于各姓氏的分支別派,二為銘記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跡或教誨。例如:楊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為人風范。
    三 世系表
      如果發現一本關于您身世的家譜,您最想看的是什么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誰?家族中曾有過哪些名人、功績?家族中人現在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譜的世系表中。
      作為家譜中最重要的內容,“世系表”,簡而言之,就是說明一個家族成員,如:父子、兄弟間的相互關系,寫清楚祖先后代每一個家族成員名字的圖表。它有四種基本的記述格式:歐式、蘇式、寶塔式和牒記式。
      歐式:又稱橫行體,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創立的。歐式的特點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橫行,五世一表,用起來很方便。歐式中,每個世代人名左側都有一段生平記述,介紹該人的字、號、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績等。
      蘇式:又稱垂珠體,是北宋文學家蘇洵創立的。蘇式世系表的特點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間無橫線連接,全部用豎線串連,圖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強調宗法關系。
      寶塔式:顧名思義,就是將世代人名象寶塔一樣,由上向下排列。寶塔式采用橫豎線連接法,豎線永遠處在橫線的中間,這對人多的大家族來說,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頁紙上,兄弟之間長幼關系不清,會為寫譜、看譜帶來很多不便。
    牒記式:不用橫豎線連接世代人名間的關系,而是純用文字來表述這種關系。每個人名下都有一個相關的簡介,如:字、號、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績等。牒記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較節約紙張。
      以上四種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這是一般族譜中比較常見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變化,我們在記述家族世系表時,可根據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員的多少等靈活采用,總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內容真實、層序分明,這才是最為重要的。
    四 家訓
      家訓也是家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傳統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遠古時代,人類社會經歷了氏族、家族、家庭的變遷,然而,這些都是形成一個國家的基石。在國家不安定和國法不明確之際,家訓即可發揮穩定社會秩序的力量。因為,家族為了維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擬定一定的行為規范來約束家族中人,這便是家法家訓的最早起源。
      自漢初起,家訓著作隨著朝代演變漸豐富多采。家譜中記錄了許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為人們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為“修身”、“齊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的節儉持家思想,今天看來仍有積極意義。在家譜中有不少詳記家訓、家規等以資子孫遵行的。當中,最為人稱道的名訓,如顏氏家訓、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膾炙人口。
      家訓之所以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節義、教導禮儀廉恥。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規家法中的重要內容,如:“節儉當崇”、“邪巫當禁”等。
    簡言之,每個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規家訓。家譜中較為常見者,大致包括了以下內容:
    (一)、注重家法、國法
    (二)、和睦宗族、鄉里
    (三)、孝順父母、敬長輩
    (四)、合乎禮教、正名分(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五 家傳
      要想深入了解世系表中族人的歷史功績,那就得看家傳了。
      家傳,是用來記述家族中有名望、有功績人的事跡的文體,是一種正式的傳記,明朝之前, 傳與譜是分開來記的。
      “傳記”記述了一個人一生的功績品德,從對國家、民族、社會的貢獻,到對地方、家族做的每一件業績,如:出資修建詞堂、祖墓等,全部記述在內,以作為后人學習之榜樣,并榮耀家族。
      家傳一般分為:列傳、內傳和外傳等。列傳是記錄家族中有功績男子的傳記;內傳是記錄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傳記;外傳是記錄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傳記。
      傳記中多配有該人的畫像或關于該人的故事圖畫,讓后代讀起來倍感生動形象。
      家傳之用詞以真實平樸為重,最忌溢美之詞。這也是評價一部“家傳”水平高低與否的重要標準。
    六 藝文著述
      “譜乃一家之史“,其中當然少不了家人的藝文著述。自六朝起,就有將家族中名人的著作錄入家譜的慣例,尤其是到了明朝,此風更盛,這部分的內容更加豐富了,涉及史學、文化、經濟、宗教等許多領域,在形式上甚至堪于”經典史料“相媲美。
      家譜中的藝文著述,在體例上一般稱作:藝文志、辭源集、文征集等。
      “藝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寫的詩文著作為主要內容,也收集本族人與外人的書信來函,以及經籍、表策、碑文、書札等,有的還有版畫、肖像畫、版本作品、名家書法、歌曲等,從形式到內容都十分豐富。
      藝文著述是家族先人的心血結晶,其中的大量珍貴史料文獻,有著非常珍貴的參考和欣賞價值。但是,由于藝文著述的種類、內容繁多,而又良不齊,所以還需后人用心整理,方能使家族中的藝文精品得以流傳和利用。
      同時,我們在續補家譜現代藝文著述時,更需精心挑選,慎重錄入,把最有價值和代表性的文獻傳給后代。
    七 家譜圖像
      家譜之體現,能合書、圖、史、表、志為一體者,它的利用價值就顯得大些。家譜主要以文字內容為主,圖片資料為副,但一張好的圖片、照片仍是能將時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質傳達出來。
      將圖片、照片納入家譜的意義在于,為家族傳承提高了一個最直接的環境背景,使家譜不在局限在文字文字記錄、整體概念也變得鮮明而生動起來。
      只要是能讓人對家譜有更進一步認識的古地圖或老照片,均應該被收入家譜里,包括:
    1) 老照片
     中存有的古老黑白照片、一家人的合照等,都有其歷史價值,也是見證家譜的最原始材料。
    2) 祖先圖片(遺像、人物畫、肖像畫)
     國歷代以來多有大量之人物畫及肖像畫,其中有大部分是為了紀念先人,或表達對圣賢親人的追慕。
     有些家譜將家族先人中顯達之人,畫出其儀容,置于卷首,以求達到光大族望,啟迪后人的目的,有些也刊載一些 先人手澤遺墨。
    3) 風水圖(祠堂圖、墓圖)
     堂是供奉先人的地方,在古代更是家族聚會之所,所以一般的家譜均有記載和刊載建物版圖、描繪實狀,有些更是附刊墓圖,有些甚至詳記地理方位。
     們相信一個家族的興衰和祖輩所居住、埋葬的地點有很深的關系,這些都蘊涵著豐富的“風水”內容,所以也被稱 為“風水圖”。
    4) 故居/村莊圖
     清族譜中不但記述居址遷徙,很多富家所修的譜書中,還以精美的版圖,印制出他們家族的庭院、樓閣、書齋、房舍等。  
    十四、版面與版式
        版面 指每頁上印版所占范圍。
        版框 版面四周的粗線,也叫邊欄。上方叫“上欄”,下方叫“下欄”,兩旁分別叫“左右欄”。單線的叫“單邊”或“單欄”,雙線的叫“雙邊”或“雙欄”。有的印頁版框上下欄單線,兩旁雙線,被稱為“左右雙邊”或“左右雙欄”。
        行格 版面之內,用直線分成若干行,每行有若干字,在鑒定和著錄時,人們習慣以半頁計算,叫做“半頁×行×字”,有的徑稱“×行×字”,若每一行中有兩排字(通常為大字的注解),叫做“小字雙行×行×字”,若雙行字數與單行正文相同,就不再注出。這種著錄和說明方式,稱為行格,又稱行款。
        版心 每頁版面正中的位置,又叫節口。版心通常有用作對折準繩的黑線和魚尾形圖案,有的還印有書名、卷數、頁碼及本頁字數,明代以前,版心下方往往還印有刻工姓名。
        魚尾 版心中間用作折頁基準的圖形,因其酷似魚尾,故名,只有一個魚尾的稱為單魚尾,上下各有一個對稱的魚尾,稱雙魚尾(圖2)。

     

     

     

     


     白口、黑口 宋代以后,書籍裝訂均在版心處對稱,然后粘連或訂線,對折的準繩主要是魚尾,有時也在魚尾上下各印一條黑線作為標線,叫做象鼻。凡加印黑線的書,裝訂成包背或線裝之后,書口處就顯出暗黑色,所以被稱為黑口,其中粗線叫大黑口或闊黑口,細線叫小黑口或細黑口。不加線的叫白口。
        書耳 版框左欄外上方,有時刻出一個小方格,里面題寫篇名,叫做書耳或耳格。主要見于宋代蝴蝶裝版面上。
        朱絲欄 烏絲欄 行格界欄以紅色印的稱為朱絲欄,以黑色印的稱為烏絲欄。主要見于唐以前寫本。明清時期,專有印刷各種顏色箋格的作坊,用不同顏色界欄箋紙抄寫的古籍,通常直接著錄為紅格、黑格、藍格、綠格等等。十五、加工成冊
      家譜加工工藝分為線裝書加工和書函加工兩部分。
      線裝書加工工藝流程如下:
      理料——折頁——配頁——檢查理齊——壓平——齊欄打眼穿紙釘——粘封面——配本冊、切書——包角——復口——打眼穿線訂書——粘簽條——印書根字。
      理料。即將印刷頁一張一張地揭開、挑選、分類,再逐張按欄腳和圖框將其撞理整齊,這種操作叫“捐書”。頁張理齊后,用單面切紙機把書頁裁切成所需的大小。
      折頁。線裝書折頁是以中縫前日為標準,將單面印的書頁的白面向里,圖文朝外對折,折縫就是前口,一般書頁折縫處印有“魚尾”標記,作為中縫折疊標記,稱為“黑日子折”,把版框作為中縫折頁的標準線的,稱為“白口子折”。折頁后書帖欄線整齊,魚尾欄寬度一致,折縫壓實無卷帖。
      配頁。線裝書的配頁操作與平裝書的配頁基本相同,線裝書頁薄,紙質軟,除用一般平訂的揀配方法外,還常用撒配。
      撒配時,按頁碼順序將同一頁碼的書帖排列成梯形后,將其疊放在一起,然后從一頭抽出書帖,就是一本配好的書冊。配好后的書冊版面排列整齊,無錯帖、無卷帖,撞理整齊。
      齊欄。將理齊后的書頁散開成扇形狀,并逐張將書頁前口折縫上的魚尾欄整齊的操作稱為齊欄。齊欄前應先將書帖前四折邊刮平服整齊,防止齊欄時書頁拱翹。齊欄后的書冊,欄線垂直、不亂欄、順序正確。
      打眼穿紙針。配頁齊欄后的書冊,經理齊檢查無誤后,進行打眼穿紙釘,以保證書頁不移動,并欄線整齊。
      紙針眼打兩個,上下位置在書冊長各1/3處,距書脊6~9mm。打眼垂直、無扎裂、扎豁書冊,針眼直徑以能入針穿線為準。
      紙打用料與所訂書冊紙質相同,并用豎紋。紙針要挺括、牢固、直徑與針眼相符合。
      切書。將粘好封面、封底、配好頁的整套書冊沿口子闖齊、放到三面切書機的切書臺上,對準上下規矩線切書。切好的書冊應刀口光滑、平整美觀,壓書的力量應適當,以免裁切后本冊表面出現壓痕。
      包角。為保護書角,使其不散。不折、堅固耐用,在穿線前將書背上下兩角用繽或絹包住稱為包角。包角的位置在書冊最上和最下第一針眼處,并與線痕、切口呈垂直狀。包角用料為細軟織品,用適當粘劑,折角整齊,包角平整牢固、自然干燥。
      復口。將封面三邊(或前口一邊)的勒口與襯頁粘接,將勒口蓋住,以增加封面的挺括和牢固性,保持外觀的整齊。
      穿線訂書。線針眼一般為四個,上下位置根據訂縫形式定,與書脊距離為13~18mm。
      用線為60或42支紗6股蠟光白線或相同規格的絲、麻線穿過眼孔,將書頁訂牢。
      穿線用雙線,依不同的穿線方法,入線要正確,拉線緊度適當。書冊穿線后平整牢固,雙股線并列排齊,無扭線、交叉、重疊、分離線,線結不外露
      貼簽條。在封面上貼書名簽,簽條的位置對書籍的造型也有一定的影響,一般是粘在封面的左上角,離天頭和前口各約8~12mm。
      印書根。線裝書通常是平放在書架上,為了便于查找,還要在地腳的右邊印上書名和卷次。
    十六、降低印刷成本
     如何降低家譜編修成本,是我們每一個家族成員都十分關心的問題,作為家譜編修者應了解制版、印刷工藝、印刷工價標準,了解紙張規格性能及有關印刷廠的生產能力。在印制工作中應根據印刷廠的生產能力,合理安排制版印刷工藝和選用紙張材料,以降低印刷成本。
    每做一本家譜,都需要由設計工作者進行總體設計。設計者須根據內容、性質、圖文總量、讀者對象進行設計。家譜成本的高低,是家譜編修質量的重要因素,F就印前設計的角度談談如何降低家譜成本的問題。
    1、紙張開度
     如果開本選用不合理,將使邊料增加,紙張的有效利用面積減少。家譜一般采用16開本,可以節約紙張。如果開本太小,折數和光邊材料損耗也較多。為了便于印裝,盡量不用或少用不規則的開本,這樣可降低印裝成本。
    2、紙張材料
     紙張材料在家譜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約占30%以上。因此合理地選用紙張材料是降低成本的一個重要方面。
     家譜一般采用宣紙印刷,但目前彩色印刷技術仍在探索中,即使像我一樣能夠做到這一點,也是半手工操作,加放率較大,成本較高,所以,普通裝幀的家譜,可選用80~120g膠版紙。圖片及插頁一般用80~120g膠版紙或100~128g銅版紙;可根據精印程度、開本選用膠版紙或銅版紙及克重。封面、插頁和襯頁:封面200頁以內一般用100~150g紙,200頁以上用120~180g紙;插頁用80~150g紙;襯頁根據書的厚薄一般在80~150g之間選用。如需使用宣紙印刷,還應在生宣或熟宣、三尺或四尺之間進行權衡和比較,以免造成更大的浪費。
     同一品種的紙,克數越重,價格越高,正文紙的克重增加,書脊厚度也隨之加厚,有時還須調整封面紙的克重與開數,從而會產生一連串的連帶關系,往往增加了紙張成本。
    認真選用紙張材料,但不能偷工減料,如用普通紙印較為精細的網線版,會使版面模糊,全部無效,造成浪費。因為家譜需長期保存,就絕對不能用易于風化的新聞紙。
    3、家譜的頁數
     在拼組版時,要盡量避免出現零頁。因為一本書除正文外,還有其他部分如四封、扉頁、序、目錄、版權頁等等,且可能每個部分用紙不同,把用紙類型相同的紙的總面數湊成4的倍數并不困難的。
    4、裝訂形式與版式設計
     常用的圖書裝訂形式有騎馬訂、平訂、鎖線訂、膠訂等。騎馬訂、鎖線訂及膠訂這幾種裝訂形式,可以把中心跨頁處版心設計得較小些。如果是平訂形式,中心跨頁處版心就要相對大些,因為平訂書的訂口要占用5mm左右。手工線裝的版本,我已經做了專題論述,大家盡可以參閱,在此不贅。
     設計文字稿時,正文字體的大小、行間的疏密,四周留空白的寬窄,標題的占行和空行等等,都與家譜印刷成本有關。如一本書為普通16開本,原設計為橫排5號字,每面排1300字左右,行間空5/8條,24萬字的書稿,共需排185面;如改排為1400字,行間空1/2條,只需排166面;兩種規格相差19面。在版數、紙張、裝訂等各個環節上,我們都可能使成本降低。當然并不是說版面排得愈密愈好,譬如家譜,字不能太小,行距不能太窄;而是指在適應書稿內容和讀者對象的前提下,盡可能地節約紙張材料以降低圖書成本。
    5、合理確定封面尺寸
     設計封面時,要根據圖書成品尺寸、書脊厚度及勒口大小來進行設計。在設計勒口大小時,一般在不浪費紙張便于印刷的情況下可使勒口稍大些,多數在30mm以上。但有些封面設計人員不了解紙張規格、開數及印刷機性能,在進行封面設計時,不根據紙張開數隨意把勒口的尺寸固定下來,制版后往往不符合紙張規格開數要求而造成浪費,現在大部分圖書封面印后需要覆膜,因而又提高了覆膜成本。由此可見,設計人員在進行封面設計時,要對紙張規格、開數有所了解,在封面設計時盡量考慮降低家譜成本,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有的封面和前后環襯設計較為簡單,就印幾個專色,印量又不大,制版時可考慮制作銅鋅版,印刷可用圖版機印刷,因圖版印刷是單個小張印刷,可采用花開,還可用殘紙切成小張印刷。這樣可以提高紙張的利用率,制版印刷的成本也能降低。
    6、裝幀材料
     在選用精裝封面用料時,應控制使用皮、棉、麻、絲、毛等織品,盡可能地使用堅韌的紙、漆紙或漆布等物代替,除特殊需要外,盡量避免用真金箔作燙印材料,可用電化鋁、色片等代替,以降低圖書成本。更多……
    7、印刷工藝
     對于一般的32開或16開的單、雙色的家譜,激光照排的可采用B-B式雙面膠印機印刷,這是專印書刊的印刷機,按紙令計算印刷費;或用01型、08型單色膠印機印刷,這種膠印機為單面印刷機,按色令計算印刷費。但用B-B式膠印機比單色膠印機速度快且印刷費用低。對于印刷質量要求較高的畫冊,應盡量選用雙色或四色膠印機印刷;對有較大實地的前后環襯等均應使用單色膠印機印刷,其印刷質量較好。
     編修人員應了解各種印刷機的性能以及工價的計算標準,否則,就可能采用高成本的不合理的印刷工藝,使家譜質量下降,成本增高?杉蛹易迕祟}字、名人傳記、家族大事記、名人照片等。

     

    常州金壇蘭陵印務有限公司

    柯強 總經理

    地址:江蘇金壇市西城路125-1號

    電話:0519-82836081\82838109

    手機:13813571133

    傳真:0519-82837532

    業務咨詢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修譜咨詢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修譜指導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国产尤物福利在线不卡_国产男女猛视频在线观看_久久婷婷免费综合色啪_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免费不卡

      <strike id="utqkg"><sup id="utqkg"></sup></strike>

      <th id="utqkg"><video id="utqkg"></video></th>